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与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

李根培,朴惠善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

摘要:介绍了桦褐孔菌在抗癌、预防艾滋病、治疗糖尿病、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桦褐孔菌;药用真菌;功能特性;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03

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生于白桦、银桦、榆树、赤杨等活立木的树皮下或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其菌核可以在砍伐后的枯干上生存达6年之久[1-3]。它主要分布在北美(北部)、芬兰、波兰、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

部分地区、勘察加半岛)、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日本(北海道)等国家[4]。

俄罗斯人认为,桦褐孔菌是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一种神奇的礼物,可用来防治肝癌、爱滋病、0-大肠杆菌中毒。日本的研究人员高度评价桦褐孔菌,称其为一种“万能药”[5]。年莫斯科医科院(TheMedicalAcademy

ofScienceinMoscow)宣布桦褐孔菌为抗癌物质,政府批准桦褐孔菌可用于医药品开发。美国把桦褐孔菌列入“特殊的天然物质”,作为宇航员的未来饮品[6]。日本则把桦褐孔菌作为肝癌、爱滋病和0-大肠杆菌中毒的治疗剂,并申请多项有关桦褐孔菌的专利。

1桦褐孔菌的分类学地位

桦褐孔菌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褐菌目(无褐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纤孔菌属)。学名:Fuscoporiaoblique(Pers.Fr.)Aoshi[3]。在外文资料中,其学名常以Inonotusobliquus或Fuscoporiaobliqua出现,俗名:Blackbirchtuchwood,Malalonmushroom,Clinker

polypore,Tschagapilz,Crooledschiller-porling,Kofukisarunokoshikake

。中文名为白桦茸[3]、黑桦菌、桦菌、斜管纤孔菌,被赞誉为“西伯利亚灵芝”。

2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

Lovyagina等最早报道桦褐孔菌含有碟酰谷氨酸、芳香草酸、丁香酸和γ-羟基苯甲酸等物质[8];Ludwiczalkt与Wrzclono从桦褐孔菌中得到桦褐孔菌醇和多种氧化三萜类化合物;继而Kempska等从中分离出多种羊甾醇型三萜类化合物[9];Askowski分离出类固醇和生物碱类化合物[8];Kohlos分离得到栓菌酸3β-22-didyhroxy-lanosta-7,9(11)24-triene[10]。

何坚等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纯化鉴定出1种新的化合物桦褐孔菌素(Fuseoporine)和8个已知化合物:羊毛甾醇(Lanosterol)、3β-羟基羊毛甾醇-8,24二烯-21醛、3β-21-二羟基-羊毛甾醇-8,24二烯、3β羟基β羊毛甾醇-8,24二烯-21酸、3β,22R-二羟基羊毛甾醇-8,24二烯、过氧化麦角甾醇、鞘氨醇类似物、甘露醇[8]。桦褐孔菌素黄褐色,FeCl3反应呈阳性,分子量,分子式为C20H14O9[11]。HeJ等()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出3个新的羊毛甾烷三萜烯化合物,分别为25-甲氧基-21,22-环羊毛甾烷-8-烯-3β-21α-二醇、3β-22α-二羟基-8,23E-二烯-25过氧化羊毛甾烷、3β,22α-25-三羟基-22E-羊毛甾烷二烯[8,12]。BabitskaiaVG等()分离出桦褐孔菌的黑色素,并确认黑色素是儿茶酚[9]。赵芬琴等()首次从桦褐孔菌的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羊毛甾烷-24烯-3β-21-醇和麦角固醇的过氧化物[13]。

3桦褐孔菌的功能特性

3.1抗癌作用

桦褐孔菌对多种肿瘤细胞(如乳房癌、唇癌、胃癌、耳下腺癌、肺癌、皮肤癌、直肠癌、霍金斯淋巴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止癌细胞转移、复发,增强免疫能力,促进健康,并且用于配合恶性肿瘤患者的放疗、化疗,增强病人的耐受性,减轻毒副作用。实验证明,桦褐孔菌能显著抑制动物移植肿瘤的生长,桦褐孔菌的煎煮液能抑制小鼠移植肉瘤的生长;桦褐孔菌的水提取液能够抑制人类母体外子宫颈肿瘤细胞的生长,降低肿瘤细胞蛋白质数量和有丝分裂指数值,干扰肿瘤细胞新陈代谢,还影响细胞周期中的8/G阶段[14]。桦褐孔菌提取液中的三萜,特别是桦褐孔菌醇对沃克癌肉瘤和巨噬细胞趋化因子-7人乳腺癌等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5]。据李英秀等报道[16],桦褐孔菌提取物在0.5μg·mL-1~16.0μg·mL-1对胃MGC-细胞株均有抑制细胞增殖作用,并显示明显的量效关系。通过对胃癌MGC-细胞株凋亡的形态学和生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桦褐孔菌提取物有诱导胃癌MGC-细胞凋亡作用。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有一定关系,研究发现2μg·mL-1的桦褐孔菌提取物作用48h后,能明显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此外,菌丝、菌核中的多糖有抑制细胞周期,调节酶cdc25和cdc2/cyclinB的作用。金光、杨恩月等研究了桦褐孔菌多糖的抗肿瘤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水提醇沉淀法所得到的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S肉瘤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7]。俄国的临床医生得出结论,桦褐孔菌对癌病患者是有用的,但不是对所有的癌症都有治疗作用,并且癌症患者必须长期服用,至少要服用1年。对于癌病患者,桦褐孔菌已被制成“茶煎剂、提取物、糖浆、注射(针剂)、坐浴剂、气雾剂”。

3.2防治艾滋病

桦褐孔菌的提取物,特别是热干的菌丝体有强的抵制巨细胞形成的活性,对艾滋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8]。美国研究发现,桦褐孔菌提取物Betal、3-DGiucaIl对预防SARS病毒有作用,35μg·mL-1可阻止HIV的感染,且毒性低,能有效激活淋巴细胞,对爱滋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菌丝热水提取物中的成分能阻止HIV病毒的增殖。Toshiaki等发现桦褐孔菌中水溶性具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木质素衍生物有抗HIV-1蛋白酶的作用,而其他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多酚则无此作用[18]。此外还可以和抗艾滋病的AzT、DDT等混用。

3.3抗衰老、增强免疫

免疫功能衰退是衰老的最明显特征之一。在免疫器官中,胸腺和骨髓调控的B细胞功能及其分泌免疫球蛋白的能力下降,这些变化导致中老年人对外抗原的免疫功能减弱,对突变的抗原监视功能降低。现代研究证明,衰老所致免疫功能衰退是可以延缓的,也可以部分恢复。在防治免疫功能衰退的诸多措施和药中,扶正补益中药已被证明是有效的。研究发现,桦褐孔菌的水提取液可使LDH、HBDH、MDH、GCT的活性降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增强,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延长传代细胞的分裂代数,增进细胞寿命,促进代谢,因而能有效地延缓衰老,长期服用可延年益寿[17]。年RasinaLN发现,桦褐孔菌子实体乙醇提物对wista鼠90Sr的定位及从体内导出有积极效果,能使连续2个月受射线体外照射的小鼠平均寿命延长,并且使血液中和关键性组织中的脂类过氧化物的氧化作用和血清的R-蛋白质保持在一定水平。BabitskaiaVG等由子实体提取黑色素-儿茶酚,发现其具有抗氧化和基因保护功能[19]。年Yongcui等报道桦褐孔菌中含有的水溶性多酚类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20]。年崔基成等报道,桦褐孔菌(采自长白山山区)取物对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过氧自由基具有很强的清除活性[21]。此外还发现桦褐孔菌的细胞组成和继发的新陈代谢都影响用药者的免疫系统,能有效抑制传染性病毒,可预防感冒,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桦褐孔菌外表面黑色部分提取物在质量浓度40μg·mL-1时,对人流感病毒A和B及马的流感病毒A有完全的活性。抗病毒成分主要是桦木醇、羽扇豆醇和真菌甾醇。

3.4防治糖尿病

桦褐孔菌的菌丝和菌核中的多糖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都有降血糖作用,尤其是桦褐孔菌多糖提取液,其降血糖作用时间可持续48h。此外还发现栓菌酸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效,其活性成分主要是各葡聚糖、杂多糖和蛋白复合物,菌丝多糖并没有明显的抗酶特性,但在给小鼠注射了桦褐孔菌的菌丝和菌核中提纯的多糖之后其降低血糖的作用维持了3h~48h[22]。俄罗斯Komsollllshi制药公司的桦褐孔菌精粉对糖尿病的治愈率为93%。

3.5其它作用

日本有关报道指出,桦褐孔菌对呕吐、腹泻、胃肠功能紊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胃炎和肾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因不合理的饮食而导致的骨质方面的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桦褐孔菌还可防治高血压,而且是血液的清洁剂和疼痛的缓解剂,对皮肤过敏也有一定的疗效。

4展望

人们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和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对桦褐孔菌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近十几年来,虽然对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实验和探索。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已加大了对桦褐孔菌的研究力度,我国对桦褐孔菌的研究相对还比较薄弱,也应加强对其研究力度。另外,它还是饮料、调味品、饼干等的辅助品,是颜色深的食用色素原料,因此,桦褐孔菌的研究及其产品的开发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桦褐孔菌未来的研究应是全面系统的研究、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及开发应用性研究,不仅要在基础理论领域研究,而且还要在临床应用及开发产品等不同领域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年来.俄罗斯神秘的药用真菌-桦褐孔菌[J].中国食用菌,21(4):7-8.

[2]MizuoT,ZhuangC,BeA,etal.Studiesonthehostmediatedantitumor

polysaccharides(PartXXVII)[J].MushroomSciBiotechnol,,3(2):53-60.

[3]梁清乐,王秋颖,樊锦海,等.桦褐孔菌的研究概况[J].中草药,

,4(36):-.

[4]WasserSP.Medicinalmushroomsasasourceofantitumorandimmunmodulating

polysaccharrides[J].AppleMicroboolBiotechnol,

(60):.

[5]WasserSP,WeisAL.Therapeuticeffectofsubstancesoccurringin

higherbasidiomycetesmushrooms:Amodernperspective[J].Crit,

,17(7):-1.

[6]PeglerDN.Usefulfungioftheworld:Amadouandchaga[J].Mycologist,

,15(4):-.

[7]RasinaLN.EffectofmyosubstanceChagiondepositionorislationof

90Srandontheeffectofprolongedextemalexposuretogammaradiation[

J].RadiatsBiolRadioecol,,42(4):-.

[8]高雪丽,高愿军,吴光辉.桦褐孔菌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J].食品

与机械,,22(5):-.

[9]BabitskaiaVG,ShcherbaVV.Thenatureofmelaninpigmentsfrom

somemicroandmacromycetes[J].PriklBiokhimMikrobiol,,38

(3):-.

[10]KahlosK,ToikkaR,HiliunenR.Effectofcysteineontheproduction

ofinotodiolandotherlipidsinInonotusobliquusgrownvitro[J].Planta

Med,,59(7):.

[11]何坚.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1(1):4-6.

[12]HeJ,FengXZ,LuY,etal.ThreenewtfiterpenoodsfromFuscopiria

oblique[J].JAdianNatProdRes,,3(1):55-61.

[13]赵芬琴,朴惠善.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的研究[J].时针国医国药,

,17(7):11.

[14]KalllosK,KangasL,HiltunenR.Antitumoractivityofsome







































白癜风能遗传吗
上海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ngshunzaoye.com/wyzq/75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