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到肠癌,究竟有多远

肠息肉就是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高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不适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

如下图所示,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转变过来的。这个过程可能需5~10年,但个体差异不同。

因其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等器械检查。

病例

张女士六年前出现便血2次,开始很紧张,担心患了直肠癌。结肠镜检查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有两枚。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

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张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症状,结果来院检查发现息肉复发且癌变。

息肉会复发,要定期复查

发现息肉,即使是切除了,但环境没改变,还是会有复发的可能,张女士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复查。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对于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和高级别上皮瘤变的息肉容易复发和癌变,为保险起见,有条件者根据个体情况更加密切的复查。

温馨提醒:减少息肉发生,饮食方面要注意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等,有利于肠道蠕动。

切除结肠息肉可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12月4日(周日)青医附院消化内科、胃肠内镜专家鞠辉博士来我院坐诊并进行胃镜、肠镜检查治疗。有胃肠道症状(如烧心,反酸、嗳气、嗝逆、恶心、呕吐、咽下异物感、腹痛、腹泻、稀便、脓血便、呕血、黑便及大便带血等)或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残胃炎、胃癌、胃石症、胃息肉、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结肠性息肉等)的朋友欢迎前来就诊咨询。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一定要期复查胃镜!

预约-









































治疗白癜风小偏方
北京哪家白癜风专科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ngshunzaoye.com/wyxg/wyxg/8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