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胃痞/胃痛是临床表现以上腹部胀满不适、或疼痛为主,常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由于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相当于西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系指胃粘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或伴有幽门腺化和肠腺化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因其有癌变的情况,因此对CAG的治疗被越来越重视。
(二)回医病症诊断
(1)胃脘痛的回医诊断标准:按照《陈卫川诊治胃痛技术规范》,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年提出的《慢性胃炎诊断方法》进行诊断。
诊断要点:
(1)慢性反复发作,以胃痛、胃胀、纳差等胃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
(2)明确诊断: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胃窦粘膜萎缩,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
回医辨证分型。
(1)禀性衰败,风际过,白液质(肝胃不和证):
主症: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嗳气,泛酸,胸闷,食少,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2)禀性衰败,湿际热际过,红液质(脾胃湿热证):
主症:胃脘胀满,胀痛,口苦,恶心呕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3)禀性衰败,冷际过,白液质(肝郁脾虚证):
主证:胃脘隐痛,绵绵不休,或连及两胁,食后饱胀,嗳气,食少纳呆,乏力,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弦。
(4)禀性衰败,冷际过,白液质(脾胃虚弱证):
主症:胃脘胀满或隐痛,胃部喜按喜暖,大便稀溏,乏力,食少,气短,懒言,呕吐清水,口淡,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
(5)禀性衰败,胃经偏干,红液质(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脘胀满,灼痛,胃中嘈杂,饥不思食,口干,食少,干呕,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
(6)禀性衰败,冷际湿际过,白液质(胃络瘀阻证):
主症:胃脘胀满,刺痛,痛处拒按,痛有定处,黑便,面色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回医治疗方案
1.内治法
(1)禀性衰败,风际过,白液质(肝胃不和证):
治法:开肝经胃经气结,助胃经力。
方药:玖柴和胃汤加减。
玫瑰花12g,柴胡10g,枳壳12g,炒白芍15g,甘草3克,香附10g,川芎10g,陈皮10g,苏梗10g,元胡10g。
加减:若胀重可加青皮、郁金、木香助理气解郁;若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嗳气频作者,可加半夏、旋覆花,亦可用沉香降气散郁。
(2)禀性衰败,湿际热际过,红液质(脾胃湿热证):
治法:净脾经之润,开胃经气结,通经脉。
方药:三仁连朴饮加减。
黄芩10g,陈皮12g,白蔻仁10g,厚朴10g,茯苓15g,竹茹10g,黄连6g,枳实10g,甘草3g,干姜3g,半夏10g,苍术10g,茵陈10g
加减:恶心呕吐明显者,加旋覆花;纳呆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嘈杂者,合用左金丸;便溏者,加扁豆、陈皮;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
(3)禀性衰败,冷际过,白液质(肝郁脾虚证):
治法:助脾经胃经力,开闭涩,通血道。
方药: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0g,陈皮12g,厚朴12g,柴胡10g,枳壳10g,内金12g,炒槟榔12g,木香10g,元胡12g,甘草6g。
加减:胀重可加青皮10克、郁金10克;若痛甚者可加川楝子10克、延胡索10克;嗳气频作者,可加代赭石15克、旋覆花10克。
(4)禀性衰败,冷际过,白液质(脾胃虚弱证):
治法:暖脾补胃,助脾经胃经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木香6g,砂仁(后下)3g,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2g,炙甘草6g,法半夏6g,陈皮6g,炒白芍20g。
加减:如脾阳不振,手足不温者,可加附子、干姜;若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可加木香、枳壳、厚朴以助脾运;若表邪内陷,与食、水、痰相合,出现虚实夹杂证候,心下痞满,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补泻并用;若中虚较甚者,可用甘草泻心汤;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
(5)禀性衰败,胃经偏干,红液质(胃阴不足证):
治法:填精助胃力,润生胃经弱。
方药:香芍益胃汤加减。
香橼12g,绿萼梅10g,炒白芍15g,北沙参10g,生地10g,麦冬10g,玉竹10g,当归10g,川楝子15g,枸杞10g,乌梅6g,炙甘草5g。
加减:若痛甚者可加香橼、佛手;若脘腹灼痛,嘈杂泛酸,可酌加左金丸;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芦根清胃泻热,或用清胃散;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萸肉、玄参、丹皮滋补肝肾。
(6)禀性衰败,冷际湿际过,白液质(胃络瘀阻证):
治法:开闭涩,通血道,开气结,定胃痛。
方药:玫瑰丹参饮加减。
玫瑰花12g,丹参30g,檀香(后下)3g,砂仁(后下)3g,桃仁10g,红花6g,川芎10g,当归10g,赤芍10g,生地15g。
加减:如痛甚可酌加延胡索、三棱、莪术,并可加理气之品,如枳壳、木香、郁金;若伴吐血、黑便时,当辨寒热虚实,应参考“血证”辨证治之。
2.回医特色外治法
①回医香药外敷:如脾胃虚寒用丁桂散(由丁香15g、肉桂15g、吴芋6g、小茴香9g组成);瘀血疼痛用失笑散加乳香、没药。共研细末,外敷中脘穴部位,以纱布围固,1日更换1次。
②回医捏法:
操作:捏脊疗法手法简易,操作方便,疗效明显。此法从明代后期起广泛流传于民间,最初主要在治疗小儿疳积、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方面疗效突出,故捏脊法又有“捏积”之称。但由此也使很多人误认为,捏脊疗法仅适用于小儿。实则不然,现代临床研究已证实,捏脊可以止痛、提高人体免疫力、消除疲劳。具体操作方法是:把两只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弯成半握拳的姿势,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在上,食指在下,这样用拇指和食指从脊椎骨下面的尾骨部位开始,把皮肤捏起来,右手食指紧紧顶住左手食指,沿着脊椎骨从下往上随捏、随拿、随推、随放,一直到颈部为止。这样捏3~5遍算一次。捏完一次以后,两手拇指还可在腰部对着肚脐部位的两旁按揉3~5次。
③回医香药熨烫疗法:是将加热后的药物或物体放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或一定穴位来回慢慢移动滚烫,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而达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的一种外治法。熨烫偏瘫肢体,1日1次,1次30分钟。
④回医火针:取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大椎穴、中脘穴快速针刺,隔日1次。
⑤回医香灸法:取回医香药灸条,在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熏灸,1日1次,10次1疗程。
3.其他疗法
针刺治疗:
(1)体针一般针刺取穴多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等。根据证型可适当加减。
(2)耳针取皮质下、交感、脾、胃、肝、神门等,每次可选2-3个穴位,中强刺激,留针20分钟,或用埋针法。
(3)穴位注射:平时可用当归、黄芪注射液等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4.调摄
(1)情志调护
保持心情舒畅,消除郁怒烦恼,当郁怒,悲伤时暂不要进食,并做好开导工作。精神刺激或情绪激动,往往引起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致症状加重,所以要鼓励病人善于克服不良情绪的影响,加强情志护理尤为重要。
(2)回医特色香药疗法护理:
①回医香药熨烫疗法:是将加热后的药物或物体放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或一定穴位来回慢慢移动滚烫,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而达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祛瘀消肿的一种外治法。熨烫腹部和胃脘部,1日1次,1次30分钟。
②香药熏法:用特制香药艾条,熏灸风池穴、三阴交等穴位,每日1次。也可用香药精油点香薰灯,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③回医香药脐疗:蒸脐治病法,又称熏脐法或炼脐法,。是在脐中和艾炷之间隔上药物施灸的一种灸法。
药物组成:麝香15,丁香9,青盐12夜明砂15,乳香9,木香9,小茴香12,朱砂、没药、虎骨、蛇骨、龙骨、各15,雄黄9,白附子15,人参、附子、胡椒各21,共研细末,备用。
操作方法:
灸法:预防疾病时,先把水和莜面作圆圈,置脐上,将前药末以二钱放于脐内,用槐皮剪钱,放于药上,以大艾炷灸之,每次5-7壮。治疗劳疾,水和白面作圆圈,置脐上,将前药末以二钱放于脐内,用槐皮剪钱,放于药上,以艾灸之,灸至遍身汗出为度。
适应证: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痛经、失眠、慢性盆腔炎、不孕症、腹痛、水肿、前列腺炎、手术后尿潴留、手术后肠粘连等疾病。
(2)饮食调护
饮食护理的总原则:以病人食后感到舒适或疼痛缓解者为宜,食后疼痛加重者为忌。戒除不良饮食习惯,忌食辛辣、油煎等刺激性食物、咖啡和浓茶等。戒烟、戒酒。
胃痛与饮食的关系极大。饮食应以软、烂、细和少食多餐为原则。粗糙、硬固,或过酸、过咸、生冷、油腻等食物能刺激脾胃或进一步损伤胃气,不宜食用。
回医饮食疗法:回回健脾养胃粥:绵羯羊肉50g,莲子30g,普通面粉30g。先将羊肉剁成肉末,不加任何调料,待肉烂熟后将莲子研成粉,和面一起放入锅内,调煮成粥状,适用于脾胃虚寒,胃脘隐痛,面色少华,少食便溏,消瘦乏力等。
三、疗效评定
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
(2)显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粘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
(3)有效: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粘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
(4)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3)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4)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1.主要症状分级标准
症状
0分
3分
6分
9分
上腹(胃脘)疼痛
程度
无□
轻度□
中度□
重度□
频率
无□
偶尔□
经常□
一直□
上腹(胃脘)胀满
程度
无□
轻度□
中度□
重度□
频率
无□
偶尔□
经常□
一直□
烧心
程度
无□
轻度□
中度□
重度□
频率
无□
偶尔□
经常□
一直□
早饱
无□
偶尔□
经常□
一直□
食欲减退
无□
偶尔□
经常□
一直□
嗳气
无□
偶尔□
经常□
一直□
反酸
无□
偶尔□
经常□
一直□
注:轻度-症状轻微不影响工作生活;中度-程度中等,影响工作生活,但休息后可缓解;重度-程度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休息后不能缓解,需进行治疗。
2.次要症状分级标准
症状0分1分
症状0分1分
胃喜温喜按:无□有□
胁肋胀痛:无□有□
恶心:无□有□
呕吐:无□有□
口干口苦:无□有□
口臭:无□有□
口粘:无□有□
口淡:无□有□
胸闷:无□有□
倦怠乏力:无□有□
手足心热:无□有□
四肢欠温:无□有□
消瘦:无□有□
睡眠差:无□有□
尿黄:无□有□
大便稀溏:无□有□
大便干燥:无□有□
白癜风的图片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