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发现早期胃癌的方法

普查法

自然人群普查的有关资料表明,间隔期为1.5~2.0年的大规模筛查有助于检测早期胃癌。如日本医学界采用放射影像学的气钡双对比方法进行普查,然后对可疑病例进行胃镜精检,结果胃癌早期手术率达到50%以上,5年生存率达90%以上。我国目前主要在胃癌高发区进行选择性局部普查,如年龄35岁,有食用高盐、霉变食物等不良的饮食习惯,有肿瘤家族史等,然后综合分析筛选出高危个体,再行内镜及X线检查。综合我国各地的普查结果,胃镜检出率为0.%~0.6%;在检出的胃癌中,早期胃癌占15%~25%,大大提高了无症状患者胃癌的发现率。据统计,无症状胃癌患者中半数左右手术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绝大部分无淋巴结转移;而有症状胃癌患者中有57%已经发生了淋巴结转移。所以对自然人群的普查是一项艰难而又重要的工作。

门诊筛选法

凡有相关症状前来就诊者,即进入筛选,这是胃癌早期诊断的重要环节。早期胃癌可有上腹部隐痛、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均不为早期胃癌所特有,故极易被视为一般胃病而被忽视,这也是患者就诊过晚的原因之一。所以应强调对40岁以上的男性(嗜烟酒者应放宽到35岁),若有上腹部不适应予筛查,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目的。此外,消化不良症状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经临床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应考虑发生胃癌的可能性。对于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胃息肉、残胃及良性胃溃疡等疾病者,更应警惕其演变为胃癌。我国门诊筛选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0.27%,低于日本(0.88%)而介于西欧(0.37%)和美国(0.1%)之间。现在普遍认为胃镜检查是早期胃癌最好的筛查方法。由于患者的传统习惯以及对胃镜检查的恐惧,致使早期胃癌的检出率难以提高。

高危人群随访法

胃癌高危人群包括有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者,前者是指一些发生胃癌危险性明显增高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巨大胃黏膜皱襞病等,后者主要是指病理上的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高危人群随访法的胃癌及早期胃癌检出率高于普查法和门诊筛选法。现在认为胃癌的自然病程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从早期阶段发展到进展期需要3~4年时间,因此对高危人群每6~12个月随访复查胃镜较为合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关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已证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无感染者的3~6倍。目前还不清楚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否可预防胃癌,但有胃部恶性疾病家族史的幽门螺旋菌感染者且有临床症状者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开展随访研究,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性治疗。

早期胃癌的常用检查方法

早期胃癌的常用检查方法主要有:

1.实验室检查胃癌标志物、癌基因、胃癌单克隆抗体等在早期胃癌诊断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采用胃癌概率计算机模型筛选并结合胃癌标志物法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具体方法为对当地胃癌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普查,选出有意义的因子,建立概率数学模型,将每位受检者的资料输入计算机,经回归分析,阳性者为高危人群。

2.内镜检查由于消化内镜的直观性、高清晰度和钳取活体组织行病理检查的便利性,内镜检查已成为早期胃癌诊断的首选方法。规范早期胃癌诊断程序能有效提高诊断的有效性。首先,患者术前应服用优良的祛泡剂(如高纯度西甲硅油乳剂)和蛋白酶,能有效消除胃内泡沫,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有效性并发现各类异常病灶;其次,检查中应力求详细、全面的观察,尤其是胃体、贲门、胃底等部位,应结合顺、倒镜反复观察,防止漏诊;另外,正确的活检是最重要的一环,通常凹陷性病灶环堤内侧的阳性率最高,病灶中央为坏死组织,外侧黏膜则多为炎症改变。近年来内镜和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色素内镜、放大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共聚焦显微内镜、超声内镜(EUS)、自发荧光内镜(AFI)在早期胃癌的诊断中显示出较传统内镜明显的优势。

3.影像学检查胃部影像学检查包括双对比像、黏膜像、充盈像、压迫像等多种检查方法。虽然病变大多数能被发现,但恶性漏诊率仍然较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双对比像与黏膜像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压迫像对胃下部前壁病变的显示尤其重要。4种检查方法可相互补充证实,提高恶性病变的检出率。

随着双相螺旋CT和CT模拟胃镜的临床应用,使得影像学方法检测早期胃癌的敏感性得以大大提高。根据目前统计,CT模拟胃镜诊断早期胃癌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最小可显示黏膜病灶的直径为1cm左右。但尚存在诊断费用高的问题,不适用于普查。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ngshunzaoye.com/wytl/5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