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症概述
霍乱是以起病急骤,猝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疾病。因其起病于顷刻之间,吐泻交作,挥霍撩乱,故名霍乱。所以该病是以发病急卒,病变剧烈的特点而命此名。多系夏秋之季,感受时行疫疠,疫毒随饮食而入,损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而发为本病。临床上根据有无吐泻之物而有干、湿霍乱之分。凡吐泻有物,腹痛或不痛,称湿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中绞痛,称干霍乱,或称“绞肠痧”、“番痧”。本病范畴较广,凡现代医学的霍乱、副霍乱、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等病而有上述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病治疗。
2病理阐述
霍乱病的起因,多是饮食不洁,冷热不调,或感受六淫之邪,疫疠之气,而使表里之邪相并,寒热错杂,乱于中焦,清浊相干,升降失职,故吐泻乃生,形成霍乱病。如《灵枢·五乱篇》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
一、饮食不慎
饮食不洁,误食腐馊变质之物,或贪凉喜冷,恣食生冷瓜果,暴饮暴食,最易损伤脾胃,清浊混淆而成霍乱。
二、感受时邪
夏秋之际,暑湿蒸腾,若调摄失宜,或因贪凉露宿,寒湿入侵,客邪秽气,郁遏中焦,均能使脾胃受伤,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清浊相干,乱于肠胃,上吐下泻而成霍乱。
饮食不慎和感受时邪,二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由于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最易使外邪乘虚而入;外界之寒热湿邪困脾,则中气不健,也易导致饮食内伤。
霍乱的发生,还与患者的身体素质有关:
如果患者中阳素亏,脾不健运,或重感寒湿,或畏热贪凉,过食生冷瓜果,则病从寒化,而成为寒霍乱。
如果患者素体阳盛,或湿热内蕴,冒暑远行,复感时令热邪,以及过食辛辣厚味,湿热内生,则病从热化而成热霍乱。
如果饮食先伤脾胃,重感秽浊之气,邪郁中焦,升降之气壅塞,上下不通,则引发为干霍乱,俗称“绞肠痧”,乃霍乱中之严重证候。
有时由于吐泻太甚,水液多失,津液亦随之耗竭,还会导之亡阴,进而元气耗散,阳气外脱。
3灸疗辨证
(一)湿霍乱
寒霍乱:症状表现——发病暴急,呕吐下利,初起所下尚带稀粪,继则泻下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腹痛喜热,四肢欠温,胸膈痞闷,甚则面色青白,形寒肢厥,倦怠乏力,吐泻频繁,或有筋脉挛急,或见眼眶凹陷,指螺皱瘪,头汗自出。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细。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盐灸:临床上多取神阙穴,每次灸3~7壮,一般每日灸1次,急症患者亦可每日灸2~3次。5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饼灸:取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上药各等分,共研细粉,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制捏成药饼,如五分硬币大,2分厚,上穿数小孔,备用。施灸时将药饼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每次选1~2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药饼大小,每日或隔日灸1次。临床上亦可与艾炷隔盐灸等配合应用。5次为1疗程。
③艾炷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如五分硬币大,厚约0.5cm,中央用针扎数孔,上置艾炷灸之。每次选2~4穴,每穴灸3~7壮,每日或隔日灸治1次,5~7次为1疗程。
④艾条雀啄灸:每日灸2~3次,每次选穴3~5个,每次灸10~20分钟。
⑤复方吴茱萸敷灸:取吴莱萸、干姜,丁香各50g,小茴香75g,肉桂、生硫磺各30g,山栀子20g,胡椒5g,荜拨25g。上药共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药末25g,加入等量面粉调成糊膏状,敷脐上(神阙穴),上用热水袋热敷,或上盖以敷料,胶布固定。每次敷灸3~6小时,每日1~2次。
灸疗原则温中散寒,辟秽化浊。以取任脉、足阳明,手厥阴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中脘、下脘、天枢、神阙(隔盐灸)气海、内关、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吐泻频繁者,加劳宫、内庭;
②两腿转筋者,加刺承山。
方义说明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配以下脘、三里,先用泻法,以驱散寒邪,后用补法,以振奋中焦阳气,调整肠胃功能;气海、神阙皆为真气之所系,可益气固元,恢复中土下陷之气;内关止呕;承山解痉;劳宫、内庭镇吐止泻。诸穴相配,补泻兼施,针灸并用,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
热霍乱:症状表现——吐泻骤作,呕吐如喷,脘腹绞痛,泻下如米泔汁,臭秽难闻,小便短赤,并伴有发热烦渴,头痛脘闷等,甚则面青甲紫,手足厥逆,转筋拘挛。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盐灸:临床上多取神阙穴,每次施灸3~7壮,一般每日灸1次,急症患者亦可每日灸2~3次。5次为1疗程。
②艾炷隔药灸:施灸前先用75%酒精棉球将患者之脐窝(神阙穴)擦拭干净,然后取“诸葛行军散”撒入脐孔,以填平为度,上置生姜一枚(姜片约0.2cm厚,中央用细针扎数小孔),即可将艾炷(如半枣核大)置姜片上点燃灸之,候艾炷徐徐燃至将尽时,如患者感灼痛,可用镊子夹去,另换1炷再灸。一般灸5~7壮,患者即感腹部鸣动,有如一股暖气始自脐部窜动,渐至满腹,全身感微汗而舒适,口鼻中自感有一股药味,腹痛亦由缓而止。灸毕,除去姜片,药末仍可留在脐窝,用胶布贴之。
③艾条隔盐灸:取精白食盐适量研为细末,纳入脐窝(神阙穴)与脐平,上置艾条灸之(艾条与脐距离约1.5cm),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④甘遂敷灸:将甘遂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甘遂末9g,兑入麝香少许(或冰片)、面粉适量,用温开水调成糊膏状,贴敷中极穴处,敷药面直径约2寸,外以塑料布覆盖,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2次。
灸疗原则清热化湿,辟秽泄浊。以取手厥阴、足太阳、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灸疗处方曲泽、委中、中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四肢厥冷者,加合谷、十宣(刺出血),十二井(刺出血);
②筋脉拘急者,加阳陵泉、承山。
方义说明由于邪热内盛,故宜先刺曲泽、委中出血,清泄热邪以防内陷;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以清胃肠湿热,调运升降气机;气海理气止痛;内关降逆止呕;足三里助运止利;加大肠原穴合谷,可以清内解外,加刺十宣或十二井穴出血,可以泄热开闭,活血祛瘀;加筋之会穴阳陵泉及治转筋效穴承山,可以解痉缓急。
(二)干霍乱
症状表现——卒然腹中绞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躁不安,甚则面色青惨,层甲紫绀,四肢厥冷,头汗出,舌质紫暗,苔黄腻,脉象沉伏。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5穴,多选用腹部和腰背部俞穴,每穴灸3~7壮,艾炷如黄豆或半枣核大,一般每日灸1次,重患者亦可1日灸2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
②艾炷隔药灸:施灸前先用75%酒精棉球将患者之脐窝(神阙穴)擦拭干净,然后取“诸葛行军散”撒入脐孔,以填平为度,上置姜片1枚(姜片约0.2cm厚,中央用细针扎数小孔),即可将艾炷(如半枣核大)置姜片上点燃灸之,候艾炷徐徐燃至将尽时,如患者感灼痛,可用镊子夹去,另换1炷再灸。一般灸5~7壮,患者即感腹部鸣动,有如一股暖气始自脐部窜动,渐至满腹,全身感微汗而舒适,口鼻中自感有一股药味,腹痛亦由缓而止。灸毕,除去姜片,药末仍可留在脐窝,用胶布贴之。
灸疗原则辟浊解秽,利气宣壅。以取十二井和手太阴、手足阳明、任脉、足太阳经穴为主。灸疗处方十二井穴、曲泽、委中、中脘、天枢、气海、合谷、足三里。
随症加穴①若闷乱欲绝,神识模糊者,加刺人中、素髎、十宣;
②欲吐不吐者,加内关。
方义说明先宜刺十二井穴及曲泽、委中出血,以辟浊解秽,开郁泄热;胃募中脘、大肠募天枢,利气宣壅,疏通中州;加气海,行气活血,解痉止痛;配胃之合穴足三里、大肠原穴合谷,既可调运上下,又能泄热开结;加刺人中、素髎以开闭宣窍;加内关可宽脑利膈,理气和胃。
(三)霍乱虚脱
症状表现——暴吐暴泻,腹痛肠鸣,四肢厥冷,指螺皱瘪,筋脉挛急,冷汗淋漓,面色青白,目眶凹陷,舌质淡紫,舌苔干腻少津,脉象沉细微弱。
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饼灸:取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上药各等分,共研细粉,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制捏成药饼,如五分硬币大,2分厚,上穿数小孔,备用。施灸时将药饼放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每次选1~2穴,每穴灸3~5壮,艾炷如药饼大小,每日或隔日施灸1次。临床上亦可与艾炷隔盐灸等配合应用。5次为1疗程。
②艾条隔盐灸:取精白食盐适量研为细末,纳入脐窝(神阙穴)与脐平,上置艾条灸之(艾条与脐距离约1.5cm),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灸疗原则补气益阴,回阳固脱。以取督脉、任脉、足阳明,手厥阴、足太阴穴为主。
灸疗处方百会、中脘、神阙、气海、关元、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
随症加穴①意识模糊者加人中;
②手足转筋者加曲池、承山。
方义说明先贤治血有“血脱益气”之例,取百会、神阙、气海、关元,大炷艾灸,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针刺中脘、天枢,两募合用,内关、公孙八法相配,再加胃经合穴足三里,用热补手法,扶土益气,以振奋胃肠机能,调运脾胃升降;加刺人中可醒神志,与内关相合,更有强心通脉、升压开窍之作用;加曲池、承山、以舒筋缓急。
4
文献摘要古代灸疗文献
1.《针灸甲乙经》
卷之十一·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霍乱,巨阙、关冲、支沟、公孙、解溪主之。
霍乱,泄出不自知,先取太溪,后取太仓之原。
霍乱泄注,期门主之。
胃逆霍乱,鱼际主之。
霍乱逆气,鱼际及太白主之。
霍乱遗矢失气,三里主之。霍乱胫痹不仁,承筋主之。
厥逆霍乱,府舍主之。
2.《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六:吐逆霍乱吐血,灸心主五十壮。
卷十七: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不消,肠鸣泄痢,灸太仓百壮,太仓一穴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乃胃管下一寸。
卷二十霍乱第六:(霍乱)若先心痛及先吐者,灸巨阙七壮,在心下一寸,不效更灸前数。
(霍乱)若先腹角痛者,灸太仓二七壮,穴在心厌下四寸脐上一夫,不止更灸如前数。
(霍乱)若先下利者,灸谷门二七壮,在脐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肠募,不瘥更灸如前数。
(霍乱)若吐下不禁,两手阴阳脉俱疾数者,灸心蔽骨下三寸,又灸脐下三寸,各六七十壮。
(霍乱)若下不止者,灸大都七壮,在足大指本节后内侧白肉际。
卷二十:霍乱已死有暖气者,灸承筋,取绳量围足从指至跟,匝捻取等折一半以度,令一头至跟踏地处,引延上至度头即是穴,灸七壮,起死人,又以盐内脐中灸二七壮。
若泄利所伤烦欲死者,灸慈宫二十七壮,在横骨两边各二寸半,横骨在脐下横门是。
(霍乱)手足逆冷,灸三阴交各七壮,在足内踝直上三寸廉骨际,未瘥更灸如前数。
霍乱转筋令病人合面正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量两肘尖头,依绳下夹脊骨两边相去各一寸半,灸一百壮,无不瘥。
3.《千金翼方》
卷二十七:凡霍乱,灸之或虽未即瘥,终无死忧,不可逆灸,或当先腹痛,或先下后吐,当随病状灸之,内盐脐中灸二七壮,并主胀满。
中管、建里二六,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弦急上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可灸百壮,日二七壮。
治霍乱法:(霍乱)转筋,灸涌泉三七壮,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又灸慈宫二七壮。
(霍乱)走哺转筋,灸踵踝白肉际,左右各二十一壮,又灸少腹下横骨中央,随年壮。
(霍乱)转筋回厥,灸两乳根黑白际各一壮。
(霍乱)转筋在两臂及胸中,灸手掌白肉际七壮。又灸腹中、中府、巨阙、胃管、尺泽。又灸承筋五十壮。又灸承山一百壮。
(霍乱)若转筋入腹欲死,四人持其手足,灸脐上一寸十四壮,四五壮自不动,勿持之。
现代灸疗文献
1.隔盐灸配合灸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炎64例吴凤鸣中医外治杂志,16(4):50~51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脐部,在双膝下放一枕头使膝微屈。首先以纯白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平脐孔,再取一厚度为0.2cm直径略大于脐孔、中间以针刺数孔的姜片放于盐上,最后取一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姜片上,开始施灸。若患者的脐部突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如上法施灸。1次灸5~7壮,1天1次。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穴,约距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即可,待温热感消失后继续施灸,一般每侧穴灸10~15分钟,隔日施灸1次,5天为一疗程,一般需治疗1~2个疗程。治愈:大便次数为1天1~2次,性状正常,其他症状消失;好转:大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性状基本正常,其他症状减轻;无效:经治疗后大便次数、性状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治疗结果:64例患者中,经1~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54例,占84.38%;好转7例,占10.94%,加治1个疗程后均达到治愈效果;无效3例,占4.69%。总有效率95.31%。
2.隔盐姜灸治疗急性胃肠炎例成华张天成刘炬中国针灸,22(11):
治疗方法:先用75%酒精棉球将患者脐孔消毒,然后将食盐放人脐孔,以填平为度,上置厚0.3~0.4㎝鲜姜片1枚(姜片以三棱针扎数个小孔),将约枣粒大小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灸之,候艾炷徐徐燃至将尽时,另换1壮再灸。如感到灼痛时可移至天枢穴灸之。一般3~8壮(视病情而定)。
治疗结果:例中,30分钟症状基本消失者68例,占53.97%;60分钟症状明显缓解者50例,39.68%;分钟缓解者5例,占3.97%;分钟以上无明显缓解者3例,占2.38%。有效率达到97.62%。
3.毛茛灸治疗胃脘痛56例章进章震中国针灸,26(10):
治疗方法:取新鲜毛莨10g,清水洗净阴干,除去叶、柄,取根茎连须,切短,盛于钵内,加入蜂蜜2g,捣烂如泥状备用。灸时取胶布2块,中间剪一直径约6mm小孔,分别贴于中脘、胃俞穴,以暴露穴位和保护皮肤,将上药团成泥丸状直径约6mm,置于小孔中间,上面再贴胶布固定即可,敷灸1~2小时,待起泡,或局部灼痛呈蚁行感时去掉药物与胶布。一般弃药后即见水泡。如起泡,不必刺破,任其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涂以1%的甲紫,防止感染,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一般使用1次获效。
治疗结果:治愈为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计17例,占30.4%;好转为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计27例,占48.2%;未愈为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计12例,占21.4%;有效率为78.6%。
Tel:识别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得好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